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会计 1201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全日制 三年
四、专业(技能)方向
企业会计 金融业会计 政府会计 税务代理
五、培养目标与就业(职业)岗位群: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即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掌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创业型”的复合型的人才。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品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
2.就业(职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从事会计、管理等业务工作,应掌握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及财务会计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度,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的珠算、会计账务处理、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懂业务、会管理、能操作,能正确地领会财务主管、财务经理的意图,能胜任财务核算工作,且能反馈工作中的问题并更正错误,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岗位的工作。
六、职业能力及要求
(一) 思想素质要求
1. 具有敬业、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
4. 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知识结构与要求
结合会计领域会计、出纳、审计、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等岗位典型的技术和能力分析,以“工学结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为框架,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态度模块五个部分组成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新型课程体系。第三、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和考试的内容,适时修订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不断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
专业知识
1) 会计基础科目知识
2) 出纳知识
3) 审计知识
4) 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知识。
5) 经济法律法规知识。
(三)能力结构与要求
1.专业能力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基本技能较高,能熟练帐务手工记帐过程,并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并能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为领导决策提供方便,会计岗位要求就业学历相对要高。初中毕业的人员一般只能从事简单收银工作;高中或中职毕业的人员除从事出纳记账以外,中职毕业生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也可从事报表和审核工作,大专或高职以上毕业的人员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则可以担任会计主管工作。
2.关键能力
专业知识方面:应加强手工帐的熟练联系,并能操作各种会计软件。
专业技能方面:并能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为领导决策提供方便。
工作态度方面主要有:树立准确的就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性教育等。
七、课程设置与基本要求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数、基本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课(144学时)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旨在围绕时事政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教学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学习领会职业道德精神,讲求职业道德;调整并纠正就业心理,指导学生正确择业并以平和端正、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教学内容按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规定执行。
2.语文(233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英语(167学时)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数学(167学时)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计算机基础(114学时)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操作,为会计电算化学习和未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6.体育与健康(134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公共艺术
课程目标:公共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8.历史
历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专业课:
1.基础会计
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明确会计的职能、目标、要素和任务,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基本程序;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及会计工作电算化的必要性。
2.财务会计
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财务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准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并能熟练规范地处理工业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
3.经济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经济法规,使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经济协作和经济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了解企业法、商标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相关知识,了解经济司法仲裁,诉讼的一般程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会计电算化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汉字录入和文字编辑的能力,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5.会计手工记账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的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填制方法。熟练处理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熟悉会计核算程序的内容和流程,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的认识。
(三)综合实践课
使学生综合掌握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八、实习实践教学安排
实习实践教学安排 (名称、内容、场地、学时数) | |||||||||
序号 | 课 程 名 称 | 实 习 内 容 | 实 习 地 点 | 学年学期安排实习周数 |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
1 | 2 | 3 | 4 | 5 | 6 | ||||
1 | 会计基础 | 基础应用 | 县内 |
| 20 |
|
|
|
|
2 | 企业财务会计 | 制造业工作流程 | 县内 |
|
| 30 |
|
|
|
3 | 会计电算化 | 用友T3 | 校内 |
|
|
| 30 |
|
|
4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九、教学时间分配(周)
教学时间分配(周) | |||||||||||
时 分类 间
学期 | 理 论 教 学 | 实 践 教 学 | 入 学 教 育 | 军 训 | 社 会 实 践 | 顶 岗 实 习 | 毕 业 教 育 | 其 它 | 考 试 | 假 期 | 总 计 |
第一学期 | 8 | 8 | 1 | 1 |
|
| 1 | 1 | 6 | 26 | |
第二学期 | 8 | 9 |
|
| 1 |
|
| 1 | 1 | 6 | 26 |
第三学期 | 8 | 8.5 |
|
| 1.5 |
|
| 1 | 1 | 6 | 26 |
第四学期 | 8 | 8.5 |
|
| 1.5 |
|
| 1 | 1 | 6 | 26 |
第五学期 |
|
|
|
|
| 20 |
|
|
| 6 | 26 |
第六学期 |
|
|
|
|
| 18 | 1 |
| 1 | 6 | 26 |
十、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别 | 序号 | 学年 | 一 | 二 | 三 | 教学时数 | |||||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讲授 | 实训 | 合计 | ||
课程 名称 周 | 18 | 18 | 18 | 18 | 18 | 14 |
|
|
| ||
公共基础课 | 1 | 思想政治 | 2 | 2 | 2 | 2 | 0 | 0 | 144 | 0 | 144 |
2 | 语文 | 6 | 6 | 6 | 6 | 6 | 6 | 648 | 0 | 648 | |
3 | 数学 | 6 | 6 | 6 | 6 | 6 | 6 | 648 | 0 | 648 | |
4 | 英语 | 6 | 6 | 6 | 6 | 6 | 6 | 648 | 0 | 648 | |
5 | 计算机基础 | 3 | 3 |
| | 0 | 0 | 60 | 54 | 114 | |
6 | 体育与健康 | 2 | 2 | 2 | 2 | 2 | 2 | 108 | 108 | 216 | |
7 | 历史 | 2 | 2 | 0 | 0 | 0 | 0 | 72 | 0 | 72 | |
8 | 公共艺术 | 2 | 2 | 0 | 0 | 0 | 0 | 72 | 0 | 72 | |
专业课 | 9 | 基础会计 | 4 | 6 | 0 | 0 | 2 | 2 | 216 | 28 | 244 |
10 | 财务会计 | 0 | 0 | 4 | 4 | 4 | 4 | 216 | 56 | 272 | |
11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 0 | 0 | 4 | 4 | 4 | 4 | 216 | 56 | 272 | |
12 | 会计手工记账 | 2 | 4 | 0 | 0 | 2 | 2 | 144 | 28 | 172 | |
13 | 会计电算化 | 3 | 3 | 1 | 1 |
| 1 | 108 | 50 | 158 | |
13 | 综合模拟练习 | 0 | 0 | 5 | 5 | 6 | 5 | 288 | 70 | 358 |
十一、教学实施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具有中职教师资格证;
(2)具有会计岗位工作经历,熟悉会计业务;
(3)精通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4)具有较强的教研与科研能力。
2.兼职教师
(1)具有5年以上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经历,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
(3)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
1.仿真实训
(1)实训场所:用于进行会计基本技能训练用的实训室;配置有应用会计核算模拟实训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网络环境的计算机机房;具备会计分岗位操作的企业财务模拟环境及模拟银行、模拟税务等外部环境的实训室;
(2)实训工具设备:会计工作所涉及到的各类办公设施设备及基本文具;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演练的沙盘及相关资料;
(3)会计日常用品;
(4)仿真实训资料:企业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会
计核算等相关资料;
(5)模拟实训软件:会计核算模拟软件、成本计算模拟软件、税费计算与申报模拟系统、财务分析模拟软件、企业版财务软件、审计软件、小键盘票据录入实训软件、企业ERP资源管理软件等;
(6)配备足够数量的校内实训指导教师。
2.顶岗实习
(1)具有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2)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应具备相应的实习条件,足够容纳学生,并为学生提供食宿及发放补助;
(3)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三)学习资源
电子教材及其配备的教学课件、生产工艺过程教学录像、会计实践操作流程教学录象及技能演示录像、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及校外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生手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及模拟习题。
十二、教学组织与评价
(一)教学组织
本专业教学组织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中职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理实一体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运用“六步法”组织课堂教学;校内仿真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校外顶岗实习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通过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顶岗实践组织教学。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教学实施前,对学生所做的工作计划进行检查,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顺利实施教学。
2.形成性评价。教学实施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操作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和操作偏差,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3.总结性评价。教学实施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和社会评价,对专业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和毕业生的质量以及教学组织的满意度进行考察,为修订新的专业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十三、专业设置基础设施条件
(经费,实验、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实训、实习基地,专业图书资料等)
实习实训 场所名称 和面积 | 主要设备名称 | 设备型号 | 出厂 日期 | 设备 数量 | 设备单位 元 | 设备价 值小计 | 设备完 好情况 |
电算化实训机房 | 计算机 | 联想 |
| 50 | 4000 | 200000 | 完好 |
交换机 |
|
| 3 | 500 | 1500 |
| |
会计模拟实验室 | 示教器材设备 | 多媒体等 |
|
|
| 20000 | 完好 |
学生实验设备 |
|
|
|
| 66000 | 完好 | |
挂图 |
|
| 3 | 500 | 1500 |
|
十四、教师队伍情况
1-1 会计 专业师资队伍情况表(基础课部分)
类别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民族 | 最高学历 | 所学专业 | 专业技术职务 | 职业资格等级 | 所任学科 | 执教年限 | 备注 |
专任基础课教师 | 马军莉 | 女 | 42 | 汉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中一 |
| 语文 | 18 |
|
刘子林 | 男 | 49 | 汉 | 本科 | 数学教育 | 中一 |
| 数学 | 26 |
| |
马 靖 | 女 | 33 | 汉 | 本科 | 英韩双语 | 中二 |
| 英语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兼职基础课教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1、所列专业以2010年新版专业目录为准,侧重培养方向请注明。
2、教师分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1-2 会计 专业师资队伍情况表(专业课部分)
类别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民族 | 最高学历 | 所学 专业 | 专业技术职务 | 职业资格等级 | 所任学科 | 执教年限 | 实习指导教师标注☆ | 备注 | |
专 任 专 业 课 教 师 | 在 编 | 刘琳 | 女 | 25 | 汉 | 本科 | 会计 | 技术员 | 会计从业资格证 | 会计 | 4 | ☆ | |
程爽 | 女 | 31 | 汉 | 本科 | 会计 | 中二 | 会计从业资格证 | 会计 | 5 | ☆ | |||
刘莉 | 女 | 31 | 汉 | 本科 | 会计学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会计 | 7 | ☆ | |||
陈春梅 | 女 | 39 | 汉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中学二级教师 | 中级会计师 | 会计 | 14 | ☆ | |||
兼职专业课教师 | 在编 | 王萌萌 | 女 | 28 | 汉 | 本科 | 会计学 | 中学二级 | 会计从业资格证 初级会计师 | 会计 | 5 | ☆ | |
李春叶 | 女 | 47 | 汉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讲师 | 中级会计师 | 会计 | 26 | ☆ | |||
社会 聘任 | |||||||||||||
备注:1、所列专业以2010年新版专业目录为准,侧重培养方向请注明。
2、教师分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