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职教中心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专业名称及代码
1. 专业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2. 专业代码:660303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两年,就业实习一年 )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专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登记证书举例 |
装备制造大类(66) | 自动化类(6603) |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660303) | 制造业装配修理工(080303) 制造业技术人员(080902) |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 维修电工 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技并修,适应京津冀的现代制造类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应用企业的需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安 装、调试、运行、维保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制造中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领域的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 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 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2)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 能力。
(4)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6)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7)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8)具有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9)具有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专业知识和能力
(1)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2)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有根据图样要求进行钳工操作的能力。
(4)具有正确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及绘制简单零件图的能力。
(5)具有运用PLC 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的能 力。
(6)具有能根据工作要求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编程。
(7)能收集、查阅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资料,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存 档。
(8)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中采用的机、电、液、气等控制技术。
(9)具有选择和使用常用工具、量具、夹具及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能力。
3.专业技能方向: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与调试
(1)能识读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装配和电气线路图纸,制定安装计划和步骤, 完成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机械组装和电气接线。
(2)能根据任务要求和工艺要求,编写和调整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3)综合运用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液压气动技术、PLC 与触 摸屏技术、电机与伺服驱动技术,制定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调试计划,设置传感器、伺服、 变频器等参数,输入PLC、触摸屏、工业机器人的程序,完成系统的联调。
4.继续学习专业
高职本科: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普通本科: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 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物理、 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实训实习课,以及专业选修课。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 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 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学时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开设 | 36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开设 | 32 |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开设 | 36 |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开设 | 32 | |
2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 | 200 |
3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 | 136 |
4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 | 136 |
5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开设 | 72 |
6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 | 180 |
7 | 公共艺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开设 | 36 |
8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开设 | 32 |
9 | 中职生心理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设 | 32 |
(二)专业技能课
1.专业核心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学时 |
1 | 机械制图 | 了解机械制图的基本内容;掌握使用绘制工具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能使用绘图工具绘制简单的零件图形。 | 108 |
2 | 计算机绘图 | 了解AutoCAD软件的基本内容;掌握使用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能使用软件绘制简单的图形。 | 96 |
3 | 机械基础 | 了解机械原理、结构、材料、机械加工等基本内容;掌握材料加工、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 72 |
4 | 电工基础 | 基本电路知识、基本电工仪器、以及基本电工技能。要求能学会使用常用电工仪器,能完成基本的电工安装任务,能对一般的电气线路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掌握电工基础理 论知识。 | 108 |
5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知识、数字电路知识、电子元器件知识、电子 基本技能、以及常用电子仪器。要求能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能完成基本电子电路的装配和测试,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和外特性,并能正确选用;理解各种 基本的模拟与数字单元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能定性分析各种常用电子线路。 | 96 |
6 | 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与焊接 | 掌握焊接基础知识与技术,掌握电子线路调试和检测基础知识,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有关线路进行调试和检测,会依照电子线路原理图安装线路,会用仪器测量有关参数。 | 48 |
7 |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 了解交、直流电机、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的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基本原理、线路及分析方法;能解决生产实际电气控制的一般问题。 | 72 |
8 |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 了解PLC 编程与接口技术,了解常用小型PLC (60 点以内)的结构和特性一,掌握常用小型PLC (60 点以内)的I/O分配及指令,会使用编程软件,会根据需要编写简单的 PLC应用程序,能对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运 行和维护。 | 108 |
9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 以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编程和应用为基础,采用模拟化工艺设计理念,掌握工业机器人本体操作与编程、以及与周边设备的简单I/O 信号设置等内容。 | 96 |
10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应用 |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离线编程方法,完成复杂空间轨迹的高精度编程应用操作,实现脱离实际硬件完成编程并仿真功能过程,最终实现实体工业机器人验证调试。 | 72 |
2.专业(技能)方向课
(1)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与调试方向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学时 |
1 |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 掌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的基本方法,完成自动化生产系统编程应用操作,实现结合实际硬件完成编程并调试功能过程,最终实现自动化生产线自动运行的验证调试。 | 96 |
2 | 工业机器人电气装调与维护 | 掌握工业机器人电气组成、安装工艺、能进行手爪工装安装,能进行元件选型与安装调试,典型电路安装连接,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维修常用方法进行故障分析。 | 80 |
3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 | 掌握机床上下料工作站、焊接工作站、生产线工作站的组成和原理,能进行相关工作站的安装、编程、调试以及维修维护。 | 120 |
3.实训实习课
(1)专业(综合)实训
本专业开设专业综合实训,为今后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安装和调试,保证工业机 器人系统的正常运转,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业 机器人系统安装维护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专业(毕业)实习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或 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制度,共同培养,共同管理。毕 业实习(顶岗实习)是本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 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相关岗位 的工作任务与职责权限,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学会与人相处与合 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就业观。
(三)选修课
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确定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及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序号 | 专业选修课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人格与行为规范教育 | 根据中职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年级、 不同时段设计有中职特点、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形式, 对中职生实施系统的人格与行为规范培养和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专题教育、塑造健康人格、规划职业生 涯、企业与职业等五大方面。 | 180 |
2 |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 | 了解企业文化,认识企业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先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员快速融入公司环境,职场规则。 | 20 |
3 | 岗位认知 |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迅速融入到新的工作,快速进入一个社会人的状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自我,行为符合专业工作规范。 | 20 |
4 | 智能制造生产线装调与维护 | 掌握PLC 和触摸屏的编程基础,能进行工业机器人与数控设备联机安装与调试、整机设备电气故障分析、外围设备装配、生产线联机调试。 | 120 |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 周,其中教学时间40 周(含复习考试和实训),累计假期 12 周,周 学时一般为28 学时(按毎天安排6 节课计),校外实习一般按每周30 小时(1 小时折 1 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约为3000-3300 学时。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允许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按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本方案 确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认知实习可安排在第一学年,毕 业实习(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原则上累计总学时约为半年。在确保学生实习 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课程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10%。
(二)学时比例表
课程类别 | 必修课 | 限选课 | 任选课 | ||||
课程类型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技能课 | 选修课 | ||||
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核心课 | 实践课(实训实习课) | 专业 (技能) 方向课 | 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
学时 | 960 | 876 | 648 | 296 | 180 | 160 | |
比例 (%) | 30.8 | 28.1 | 20.8 | 9..5 | 5.7 | 5.1 |
注明:本专业课程总学时为:3120。
(三)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考 核 方 式 | 学年学期安排课程时数 |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
总
计 | 文化课教学 | 专业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顶岗实习 | 考
试 | 考
查 | 1 | 2 | 3 | 4 | 5 | 6 |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
公共基础课 | 1 | 入学教育与军训 | 40 | 40 | 40 | ||||||||||||
2 | 思想政治 | 160 | 120 | 30 | 10 | 36 | 36 | 36 | 32 | 20 | |||||||
3 | 语文 | 198 | 183 | 0 | 10 | 5 | 40 | 40 | 40 | 39 | 39 | ||||||
4 | 体育与健康 | 216 | 70 | 136 | 0 | 10 | 43 | 43 | 43 | 43 | 44 | ||||||
5 | 数学 | 82 | 78 | 0 | 4 | 0 | 0 | 41 | 41 | 0 | |||||||
6 | 信息技术 | 144 | 36 | 100 | 4 | 4 | 0 | 0 | 72 | 72 | |||||||
7 | 物理 | 80 | 76 | 0 | 4 | 40 | 40 | 0 | 0 | ||||||||
8 | 公共艺术 | 50 | 20 | 22 | 8 | 20 | 10 | 10 | 10 | ||||||||
9 | 职业礼仪 | 34 | 10 | 20 | 4 | 0 | 0 | 17 | 17 | ||||||||
10 | 历史 | 78 | 74 | 4 | 39 | 39 | |||||||||||
小计 | 1082 | 1082 | 667 | 348 | 18 | 49 | 258 | 249 | 259 | 213 | 103 | ||||||
专业基础课程 | 1 | 电工电子技术 | 120 | 58 | 60 | 2 | 120 | ||||||||||
2 | 电气CAD制图 | 96 | 94 | 2 | 96 | ||||||||||||
3 | 工业机器人应用认知 | 106 | 89 | 16 | 2 | 78 | |||||||||||
4 |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 92 | 69 | 18 | 2 | 2 | 60 | ||||||||||
小计 | 414 | 414 | 310 | 94 | 8 | 2 | 216 | 78 | 60 | ||||||||
专业核心课程 | 1 | 工业机器人导论 | 148 | 146 | 2 | 148 | |||||||||||
2 | PLC控制线路运行与维护 | 104 | 60 | 40 | 2 | 2 | 104 | ||||||||||
3 | 液压与气动技术 | 108 | 74 | 30 | 2 | 2 | 108 | ||||||||||
4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 | 152 | 88 | 60 | 2 | 2 | 72 | 80 | |||||||||
5 | 工业机器人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护 | 152 | 88 | 60 | 2 | 2 | 152 | ||||||||||
6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 | 168 | 84 | 80 | 2 | 2 | 100 | 68 | |||||||||
7 | 工业机器人系统虚拟仿真 | 130 | 66 | 60 | 2 | 2 | 130 | ||||||||||
8 | 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 | 152 | 84 | 64 | 2 | 2 | 152 | ||||||||||
小计 | 1114 | 690 | 394 | 16 | 14 | 148 | 284 | 332 | 198 | 152 | |||||||
专业选修课程 | 1 | 运动控制系统装配与调试 | 102 | 58 | 40 | 4 | 102 | ||||||||||
2 | 变频器实用技术 | 56 | 54 | 2 | 56 | ||||||||||||
3 | 工厂配电技术 | 46 | 44 | 2 | 46 | ||||||||||||
小计 | 204 | 156 | 40 | 8 | 102 | 102 | |||||||||||
专业技能课程 | 1 | 钳工实训 | 32 | 30 | 2 | 32 | |||||||||||
2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 | 86 | 84 | 2 | 86 | ||||||||||||
3 | 机械拆装实训 | 86 | 84 | 2 | 40 | 46 | |||||||||||
4 | 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实训 | 98 | 96 | 2 | 98 | ||||||||||||
5 |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 | 98 | 96 | 2 | 98 | ||||||||||||
6 | 焊接工艺技能训练 | 112 | 110 | 2 | 56 | 56 | |||||||||||
小计 | 512 | 500 | 12 | 32 | 40 | 102 | 56 | 282 | |||||||||
顶岗实习 | 660 | 660 | 660 | ||||||||||||||
合计 | 3986 | 667 | 1156 | 1376 | 660 | 42 | 85 | 654 | 651 | 693 | 629 | 639 | 660 |
八、教学实施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的任务是依据教育部统颁的相关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 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 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推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的创新,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 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 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 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推行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 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强化理实一体化 教学。
(三)专业(技能)方向课
专业(技能)方向课要按照相应主要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 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岗位方向课程。旨在推进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实 现专业课程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 过程对接,强化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有利促进中职学生更好就业。
(四)实训实习课
实训实习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 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重视校内教学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加强专 业实践课程教学、加大实训实习在教学中的比重,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要按照专业 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训实习考核评价。创新顶岗实习形式,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 险制度。
九、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熟悉企业情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本专业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应配备2名及以上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 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60%。
聘请本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能够参与学校授课、讲座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施
1. 教室要求
根据教学需要,学校设置普通教室及各种专业课室。 普通教室内的设施包括课桌椅、黑板、讲台、多媒体终端、网络接口等,后墙设展示板、储物柜,教室内采光良好,配备符合环保要求的灯具,符合国家级定点考场试室要求;
2.校内实训室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学、教研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 体化教学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训室、专项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要建设一批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实训设备配置应不低于以下标准,主要设施设备的数量按照标准班(30人/班)配置。学校应根据本专业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合理增加 设备数量和工位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
校内实训室配置主要设施设备名称及型号规格
序号 | 设备及软件 | 型号规格 | 数量 |
1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仿真软件及电脑 | HBRoboDK | 10 |
2 | 自动化机械拆装工作站实训平台 | WZBR604 | 1 |
3 | 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 | BR-S600 | 1 |
4 |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 | BR-MES8 | 1 |
5 | 工业机器人PCB异形插件工作站 | CHL-DS-01 | 4 |
PLC | 1 |
3.校外实习基地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本专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应在企业建立两类校外实训基 地:一类是以专业认知和参观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反映目前专业(技能)方向新技术、能同时接纳较多学生实习,并能为新生入学教育和认识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条件;另一类 是以社会实践及学生顶岗实习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工作岗位,并能保证有效工作时间,校外实训基地能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课程标准,按进程组织管理实习进程,同时,学校应有健全的校内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本专业应建立2-3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若干个顶岗实习点,大力推进与规范的 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集学生生产实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产 教研的基地。
(三)教学资源
1.教材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使用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优先推广 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德育课及文化基础课严格执行使用国家统一规划教材,并按照教育 部的规定充分保证德育课及文化基础课的课时;同时,学校要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 家、教研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机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从国家教材目录中选用 教材;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编制符合行业要求、满足教学需要的校本专业教材。 我校严格按照广东省教育厅指定的发行渠道征订教材,坚决反对和杜绝订购和使用盗版、盗印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和水平,确保不侵犯教材著作权。
2.图书馆建设。
根据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藏书要求及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校图书馆藏 书量应达7 万册以上,报刊100 种以上,图书馆藏书包括印刷图书和电子图书,其中以 印刷图书为主,每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图书更新,充分满足师生图书借阅需要;图书馆应 管理规范,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程度。
3.数字资源。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并提供教学资源所需要的部署、 实施和运行环境。学校将提供硬件设备保障,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等。教学资源 建设如纳入信息化项目建设,将按照相关建设要求进行申报、建设。
(四)教学方法
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 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 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要体现课程的特殊性,要强调校企合作 教学、工学结合。
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工作任 务为导向型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项目活动中了解机器人 技术应用工作领域与工作过程。
2.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采用工作任务驱动,以学生小组为单元,根据每个小组的 具体情况提出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提前完成基本要求的小组可以进一步增加其他 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或根据学生自己的愿望开展一些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对机器人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又对各个组成 部分有较深入的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模块,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紧密结合职 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应注重专业案例的积累与开发,以多媒体、录像与光盘、网络教学资源、案例 分析、在线答疑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专业技能。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 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 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五)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要校内校外评价结合, 学业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 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将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知识技能运用纳 入评价范围,形成日常学业水平测试、技能抽查等学业评价为主、期末考试考查为辅的 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以职业资格鉴定基础,将学业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允许用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替代一定的专业课程成绩或学分;以企业职业岗位标准为参 考依据,形成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评价机制。要结合专业 教学实际,确定期末考试考查课程,按学业成绩管理统一规定,制定各门课程成绩评价标准。
(六)质量管理
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来保障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
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合理调配师资、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 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教 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进而保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过程管理,即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 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即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 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3.教学监控管理,将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监控,找出反映教学 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 的建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 教育方针的落实。
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 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 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 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十、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目前 为170 学分),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分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职业素养达标等方面的内容, 纳入综合素质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是否准予毕业的参考。
![]() |
![]() |
![]() |
![]() |
![]() |